“十四五”以来内蒙古下达资金2567亿元支持体育事业发展
526 2024-09-25
体育可以强身健体、磨炼意志,旅游能够放松身心、开阔视野,当两者相遇、融合,便让“为一项运动奔赴一座城”成为年轻一代的消费新趋势,使“跟着赛事去旅行”成为新时尚,而这反过来又对体育旅游的融合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。河南省体育旅游融合发展会议日前在焦作市举行,会议总结部署全省体育旅游工作,推进体育与旅游深度融合,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健身运动和旅游休闲需求,加快建设体育河南、旅游强省。会议还进行了经验交流发言和体育旅游宣传推介活动。
河南地处华夏腹地,历史悠久、文化灿烂,是少林武术和陈氏太极拳的发源地;河南地形地貌丰富多样,太行山、大别山、伏牛山巍峨挺拔,风景秀丽。独特的人文和自然资源成为河南发展体育旅游产业的天然优势。
河南省体育局副局长孙晓红表示,近年来河南省体育旅游融合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,呈现出充满生机、富有活力的发展态势。
政策体系不断健全。先后印发了《加快建设体育河南实施方案》《“十四五”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规划》《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》等文件,初步形成了共同推动体育旅游融合发展的良好局面。
产品供给日益丰富。各地因地制宜发展登山、漂流、攀岩、滑雪、滑翔伞、露营、公开水域游泳等健身休闲项目,连续举办“三山同登”群众登山健身大会、户外健身大会、郑开马拉松赛、林虑山滑翔伞公开赛、三门峡横渡母亲河活动等文旅体品牌赛事活动,体育旅游正在向“水陆空”全域拓展。
融合发展成效显现。目前,河南全省共有国家级体育旅游精品项目23个(其中精品景区11个、精品线个),省级体育旅游示范基地18家。截至2022年,全省户外运动参与者达到2000万人,全省户外运动产业总规模达到900亿元。
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李延庆表示,虽然目前景区、街区、度假区依然是旅游重要目的地,但体验感和稀缺性正成为吸引游客到访的关键因素。一个城市的地方风貌、历史街区、地标建筑等城市空间以及代表乡村文化振兴的“村晚”“村BA”等活动,都可能成为全新的旅游吸引物和旅游资源。
河南体育旅游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,但也看到了总体供给不足、产品结构单一、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问题,需要体育部门和文化旅游部门加强合作,不断提升体育旅游在体育产业和文化旅游产业中的比重。
孙晓红表示,河南将聚焦重点,多方面、多层次发力,进一步推动体育旅游深度融合发展。
拓展体育旅游发展空间。以建设城市周边的户外营地、自驾车房车营地、冰雪场地等设施为“点”,以太行山脉、伏牛山脉、大别山脉和黄河、淮河、大运河河南段等区域为“线”,以线状休闲健身路径串联场地设施形成一体化平台为“面”,构建全省“点、线、面”立体化、多元化的体育旅游空间布局。
打造一批“跟着赛事去旅行”体旅融合品牌活动,丰富体育旅游场景供给,持续创造新场景、新玩法,吸引更多消费者。进一步拉长产业链条,丰富旅游业态,推动景区从“观赏游”向“体验游”“沉浸游”转型。推动“行走大运河”全民健身徒步走活动、安阳航空文化旅游节、洛阳伏牛山滑雪节等有一定规模、可持续、有潜力的赛事活动创建体育旅游赛事活动品牌。计划到2026年,全省培育10个以上体育旅游品牌赛事活动。
积极培育体育旅游龙头企业。到2026年,全省培育3至5家具有较高知名度的户外运动用品制造企业与知名品牌,打造一批具有特色的户外运动俱乐部。
完善体育旅游服务设施。实施全民健身设施补短板工程,推动各地加大对体育旅游公共服务设施的投入,鼓励各地将体育旅游与市民休闲结合起来,建设一批休闲绿道、自行车道、登山步道等体育旅游公共设施。支持体育公园、冰雪运动、水上运动、汽车自驾、露营、航空运动等设施建设。
加大体育旅游宣传推广。采用多种形式加强宣传,引导社会各界支持体育旅游产业发展,并通过宣传推广,倡导积极健康、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。(转自9月25日《中国体育报》05版)
国家体育总局通讯地址:北京市东城区体育馆路2号邮政编码:100763联系电线网站联系电线